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当时电子工业部召开了一个制造业信息化的研讨会,本人在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谈制造业信息化的问题。本人针对当时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当时国外MRPⅡ软件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状况,提出“国外MRPⅡ软件三分之一可用,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,三分之一不可用“的观点,这个观点被领导采纳了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,遭到了所有外国MRPⅡ软件供应商和代理商的强烈谴责,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”蒋明炜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”。每次外商MRPⅡ产品发布会、研讨会,我都成为批判对象。什么“三个三分之一的学说可以休已”,“闭关守旧的代表”……二十年过去了,至今这种批评还没有停止。而在另一个反面,人们还在把“三个三分之一”的观点作为用户自行开发庞大ERP软件的根据,他们说“蒋老师说了,国外软件不好用”……为此,我必须阐明我提出这个论点的历史背景和我现在的看法。
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,由于产品机构复杂,制造工艺过程长,产品及物料品种规格多,管理困难而复杂,因此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发源地,ERP、CRM、SCM、BI、EC、OA无一不是在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
迟到的答辩
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中国企业刚刚从计划经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,市场经济远没有建立,对国营企业的指令{生计划仍占主流,物资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,企业物资采购仍然依靠一年两次的订货会议,人们称它为“骡马大会”。在短缺经济的年代里,供应商是上帝,客户是“孙子”,谁能买到材料就是本事,所以那时我们的MRP只能编制自制件的计划和外购件的投产计划,根本不能编制采购计划,更不要说准时生产了。在那个年代主要产品生产仍是国家指令性计划,价格也是国家规定的,那时企业没有销售部门,所以销售管理也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才有了需求。那时中国的财务管理也远没有像今天这样规范,一部分企业采用借贷记账,另一部分企业使用增减记帐,主要财务报表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国际标准接轨,所以那时国外标准MRPⅡ软件在中国应用确实存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。
在技术层面,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计算机公司代理的国外MRPⅡ软件基本没有汉化,COPICS、INTEPS、HManufacturing……中国用户是自己进行汉化的,在早期中国双字节终端没有问世之前,这些外国软件根本就没有办法汉化,为了让普通管理人员看懂,他们将英文屏幕和报表改成汉语拼音。
“三个三分之一”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,至今我仍然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论点是正确的。